—— 桂林三金董事長鄒節明專訪
來源:2018年2月7日 網易桂林
在一切以講求速度、削減成本而換取利益最大化的時代,匠心精神是一種奢侈品。
對于匠心,我們需要敬畏和傳承,唯有始終如一的極致淬煉和不斷創新,方能成就匠心。
鄒節明用50年的時間,為匠心精神做了最好的詮釋。
2016年,桂林三金入圍《中華民族醫藥百強榜》,排名第27位。
2017年,桂林三金建企50周年。這時的桂林三金是國內外知名的醫藥研發、制藥企業,它擁有自主研發的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品種42個,國家基本藥物品種55個,國家中藥保護品種21個,國家中藥發明專利52項;產品遠銷國內外,深受業內的認可。
桂林三金董事長鄒節明用這樣一句話總結了自己和三金走過的50年:“其實我只做了一件事,那就是和桂林三金一起,探索創新現代中藥的道路。”
50年,一人,一事,足可見鄒節明的制藥匠心精神。
鄒節明的匠心精神,
是一種堅持的倔強,
是一種對古老中國精神的敬畏和繼承,
也是桂林三金原本就樸實敦厚的底子。
他的匠心,是三金創業的第一塊基石。
1966年,鄒節明從大學畢業時,正逢國家要求大學畢業生延長一年留校參加“文化大革命”;后來,又有“四個面向”(面向農村、工廠、邊疆、基層)大學生分配政策下發,這使得鄒節明原來的分配方向作廢。
鄒節明早期工作照
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,鄒節明沒有參加文革,而是選擇“面向”。他于1967年9月來到桂林中藥廠籌建處。當時,中藥廠還在籌建,他是廠里唯一的大學生。
當時的中藥廠只是一個30、40人的小作坊,沿用的是熬蠟制殼、煉蜜為丸的傳統生產方式,沒有制藥設備,就一點點摸索、自己制作“土裝備”。由于經營體制、市場環境和缺乏創新等種種原因,當時中藥廠的產品在業內絲毫不占優勢,一度陷入困境。
即便在這種條件下,鄒節明都沒有減少在研究上的付出。工作時間,他和工人們一起流汗;工閑和休息日,他便一頭扎進廠里簡陋的實驗室,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做研究與開發,對中藥廠既有的產品進行優化和創新。在以他為核心的研發團隊帶動下,中藥廠成為當時國內最早生產中藥片劑、沖劑的廠家之一,最初品種銀翹解毒片、穿心蓮片、桑菊感冒片、枇杷止咳沖劑等得到了業界的肯定。
鄒節明任桂林中藥廠廠長時期照片
隨著研究的深入,鄒節明敏銳地認識到,同質化的產品解決不了中藥廠的問題。要振興中藥廠,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產品。
念念不忘,必有回響。
1984年底,鄒節明臨危受命出任廠長,開始從事特色產品的開發。全面開始了他對中醫藥的創新之路。多年在中醫藥研究上的沉淀,讓鄒節明很快就找到了打開廠里局面的切入點。這是他和桂林市中藥廠的第一個轉機。
鄒節明的匠心精神,
是一種信仰,是一種品質
是一份專注,是一份嚴謹
是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氣質,也是一種態度。
他一手將桂林三金帶入了輝煌。
50年間,鄒節明和桂林三金都在思索如何創新現代中藥。這種思維模式深深植入到了三金人的骨血中。
1971年投產的新藥“三金片”,就是他在遍訪中醫藥典籍和民間驗方基礎上,受偶然所見的啟發而開發出的一味新中藥。
上世紀6、70年代,鄒節明一次去外地出差時,在火車上偶遇一位老大爺,老大爺手里拿著幾包剛從集市上買回來的藥,說這種藥治療“急急尿”(尿路感染)的效果很好。鄒節明聽到后心中為之一動。在征詢了老大爺的同意后,他打開了那個藥包仔細查看,發現其中有三味主藥,與他之前查閱醫藥文獻時所看到的一個湯藥處方有所重疊。他立刻意識到,這其中有很大的研究價值。
1994年鄒節明獲廣西重獎研制推廣科技成果有功人員特等獎
歷經三年的研究,一種治療尿路感染的良藥——三金片研制成功,并在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的科技成果獎,這使得桂林中藥廠在全國同行業中逐漸聲名鵲起。
對于三金片的成功,鄒節明沒有固步自封,他的眼光又放在了另外一個古方良藥上。西瓜霜,原載于清代名醫顧世澄的醫學巨著《瘍醫大全》,曾被歷代醫家譽為“喉科圣藥”。但在上世紀70年代,國內外按傳統方法生產西瓜霜的二十多家廠家相繼停產。因為依照古法炮制西瓜霜,程序復雜,特別是發霜時間長、受氣候影響大、得霜率低、成本高、不能量產,這些缺陷直接導致了古方西瓜霜的瀕臨湮沒。
獨家創制西瓜霜炮制新工藝,將古法良方傳承出新絕不是件容易的事,而由此培育一個中藥品牌,筑起醫藥王國那就更難為。
鄒節明藝高人膽大,迎難而上,在1976—1984年間,向醫藥科技難題——創制西瓜霜現代制霜工藝發起挑戰。漫長的8年中,鄒節明和研發團隊連續遭遇制霜環境、提速產霜、產霜數量、產霜質量、炮制手段、輔藥配伍等環節工藝難題的拷問、數以百計次的失敗。
1986年桂林中藥廠復方西瓜霜、西瓜霜潤喉片在北京召開學術推廣會
鄒節明的現代制霜工藝終獲成功,并獲國家專利局保密專利授權。自此,三金成為國內外唯一實現西瓜霜工業化生產的企業,繼而西瓜霜化身為一粒粉色小藥片(西瓜霜喉片)面世,成為患者的最愛。其后鄒節明帶領技術團隊以西瓜霜為原料,又研發出了包括桂林西瓜霜噴劑、西瓜霜清咽含片等西瓜霜系列產品。主打經典藥品桂林西瓜霜噴劑、西瓜霜潤喉片又先后技術改進4次、7次,使得百年喉嗓名藥再度綻放異彩。
桂林三金(藥業)集團暨桂林三金藥業集團公司成立慶典大會
桂林三金,因為鄒節明的匠心精神,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。
1994年西瓜霜系列產品被命名為“桂林第四寶”新聞發布會
鄒節明的匠心精神,
落腳在創新上,也在堅持上。
匠心做藥,良心做藥的守則,
就是桂林三金半個世紀里的無聲見證。
也將是他新紀元的起點和傳承。
現在說起桂林三金,從20多歲的“新桂林”,到70多歲的“老桂林”,可謂無人不知?;蛟S大部分人無法記起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是什么時候,但對“三金片”、“三金西瓜霜潤喉片”等卻可娓娓道來。
1967年以來,桂林三金堅持改革創新,依靠科技進步和科學管理,從一間中藥作坊小廠蛻變成全國知名的現代中藥企業。
50年間,鄒節明研發出30多種中藥、民族藥新藥,主持并參與研發的藥品涵蓋企業銷售品種90%左右。“鄒董事長認為‘不忘初心,方得始終。’所以對于藥品原材料的要求非常高,甚至藥材生產地、氣候溫度都要了解詳細,以便控制產品質量。”三金員工對鄒節明苛刻的制藥要求印象深刻。
在外人看來,桂林三金被看成是一家很‘軸’的企業,遠離取巧,不會變通,一直專業、專注地做一件事。而正是這樣的“軸”勁,以及這種“匠心”精神,令桂林三金在中藥領域一騎絕塵,成為行業標桿。
2001年鄒節明接受中央電視臺經濟欄目記者采訪
建廠42年后,2009年7月10日,“桂林三金”在深交所掛牌上市,三金董事長鄒節明帶領三金由自我滾動發展,邁入利用社會資源跳躍式發展的新時期。
鄒節明曾做過桂林中藥廠(桂林三金前身)工人、技術人員、科室負責人、廠長。至今,他除了桂林三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身份外,還有一個“總工程師”的頭銜。“現在,我們鄒工還會經常去實驗室。”桂林三金一在職員工透露。
2009年7月,桂林三金成功登陸深交所,敲響上市寶鐘
就如李宗盛在《致匠心》的詞句:“世界再嘈雜,匠人的內心,絕對必須是安靜、安定的。面對大自然贈予的素材,我得先成就它,它才有可能成就我。” 正是鄒節明的這種制藥匠心精神,成就了桂林三金,也成就了自己。
2014年,桂林三金在桂林臨桂新區打造“三金中藥城”。僅一期建設就投入了近10億元,為的是給藥品生產提供最好的環境,運用最先進的設備。在鄒節明看來,中藥城的興建,能使現代新中藥的研發和生產更為規范,更具可持續性。
另外,桂林中藥城與臨桂新城同步興建,這也預示著桂林三金將會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。50年的時間,對于匠心精神的堅守和領悟,讓鄒節明把“桂林中藥廠”蛻變成了“桂林三金”,進而以“三金中藥城”為新起點,向“百年三金”的目標穩步推進著。
50年時間里,鄒節明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對匠心精神的信念和堅守,讓三金依靠改革創新、科學管理,不斷開拓進取,主要經濟指標以21%的復合增長率增長,取得了幾十年持續、快速、穩定、健康的發展。
2017年,是桂林三金建企50周年。
2017年桂林三金成立50周年慶典
在回顧50年間的歷程時,鄒節明說:“堅守、傳承、創新”的匠心精神,是三金人最看重的基因,是三金50年來成功的秘訣,也是未來打造百年名企的秘匙。”
回顧過去的50年,桂林三金經歷了東鎮路艱難起家、三里店急速發展、臨桂中藥城再起步等幾大階段……其間企業一直穩步發展,并且實現了5次騰飛,成為了國內知名的品牌藥企。
鄒節明曾說過,三金今后要想從強到更強,走得更穩健、更長遠,離不開強大的實業支撐。“一體兩翼”的發展戰略,將使桂林三金保持業內的技術優勢和產品優勢。“一體”即桂林三金將堅持以中藥制藥為核心、為根基的醫藥產業為主體,“兩翼”中的一翼指以生物制藥為重點的生物技術產業,另一翼為大健康產業。
未來,桂林三金將秉承“創新推動醫藥進步”的企業使命和“敢為先”企業精神,突破創新,銳意進取,打造中國領先的醫藥制造集團,推動中藥產業現代化、國際化發展,全力實現“百年三金、百億三金”的夢想!
鄒節明和桂林三金一起,不離不棄地走過了半個世紀。2018年,一部關于鄒節明的傳記《仁心金暉》即將出版,這位一手締造了一個企業,或者說產業的傳奇人物,身上有著太多的故事具備啟迪性。有些故事,即便是對于媒體來說,都從未被提及過。
或許在他的傳記出版后,我們又會對他個人及桂林三金,有更多、更深入的了解。
這本書,于他和桂林三金來說,既是對過往歷史、文化沉淀的記錄,也是為了明天更好的到來。在此,我們深深地祝福:這個桂林城市產品名片能走得更遠,致敬新中藥創新路上的先驅者——鄒節明!